0510-81953839
18651586880
当前位置: 首页 > 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 > 官方动态

J9九游会|广东公式网|一文读懂车载MCU

发布时间: 2024-02-01 15:18:09

  MCU是芯片级的微型计算机★✿✿,其在生活中无处不在★✿✿。MCU(Micro Controller Unit)★✿✿,即主控芯片★✿✿,又称微控制器或单片机★✿✿,是一种集成了CPU★✿✿、存储器(ROM/RAM)★✿✿、数据转换器(A/D★✿✿、D/A)★✿✿、输入/输出接口(I/O)以及计时器等多种功能模块的★✿✿、微型的★✿✿、芯片级的计算机★✿✿。相比大众所熟知的PC处理器★✿✿,MCU适度缩减了CPU的规格与频率★✿✿,从而满足各类计算控制设备对空间★✿✿、功耗★✿✿、实时性等方面的苛刻要求★✿✿,因此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★✿✿、消费电子★✿✿、工业控制等搭载嵌入式系统的场景★✿✿。MCU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角色★✿✿,从日常使用的手机★✿✿、冰箱★✿✿,汽车★✿✿,到高精尖的医疗设备★✿✿、光伏逆变器和航空航天领域★✿✿,均有MCU的身影★✿✿,是现代数字经济不可或缺的大脑和运算中枢★✿✿。

  图 2 恩智浦DEVKIT-S12 16位车规级MCU 资料来源★✿✿:恩智浦官网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MCU是连接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★✿✿。MCU通常配备了各类输入/输出口接口★✿✿,可与传感器进行连接★✿✿,真实世界中的温度★✿✿、光线★✿✿、压力★✿✿、电压等物理量可以透过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★✿✿,经由信号放大器的扩大★✿✿,通过模数转换器(ADC)将模拟信号离散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字信号★✿✿,传递给MCU进行算法运算和逻辑决策★✿✿,生成控制信号★✿✿,该控制信号再经由数模转换器(DAC)转换为模拟信号★✿✿,经由功率驱动器的放大传输到外界的执行设备★✿✿,从而实现对电机★✿✿、开关★✿✿、阀门等功能的控制★✿✿。因此★✿✿,MCU是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进行交互的运算中枢★✿✿,也是电子产品智能化★✿✿、智慧化的核心★✿✿。

  MCU已有超过50年的历史★✿✿,高性能★✿✿、低功耗和指令集架构的变迁是行业发展的主轴★✿✿。MCU的发展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★✿✿,英特尔推出4位微处理器Intel 4004★✿✿,自此嵌入式计算时代正式开启★✿✿,此后MCU按照分别历经了从4位★✿✿、8位★✿✿、16位到32位乃至64位的迭代更新★✿✿,性能得到不断增强★✿✿。MCU的内核架构也从起初的Intel 8051逐渐拓展到各家自主内核架构(如微芯的PIC和瑞萨的RX)★✿✿,以及MIPS★✿✿、PowerPC★✿✿、ARM 等 RISC指令集★✿✿,2004年ARM Cortex M3处理器核的成功发布标志着MCU进入32位时代★✿✿,ARM逐渐成为MCU的主流架构★✿✿。而2010年以来逐渐兴起的开源指令集RISC-V因为其开源★✿✿、免费★✿✿、高度可定制等特性也逐渐受到国内外芯片设计厂商的热捧★✿✿,随着近年来AIoT★✿✿、智能驾驶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蓬勃发展★✿✿,嵌入式领域对MCU定制化★✿✿、模块化的需求不断升高★✿✿,RISC-V有望对ARM的在MCU领域的领先地位发起挑战★✿✿。

  MCU产业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全球生态系统★✿✿。MCU产业链涉及环节众多★✿✿,包括IP授权★✿✿、芯片设计★✿✿、制造★✿✿、封装测试★✿✿、分销等众多环节★✿✿,呈现高度全球分工化的特点★✿✿。MCU中游为芯片设计原厂★✿✿,主要由美★✿✿、欧★✿✿、日芯片巨头所把控★✿✿,中国企业当前市场份额较小但正在奋起直追★✿✿;上游可分为芯片设计★✿✿、材料及设备★✿✿、晶圆代工及封测三大领域★✿✿,其中★✿✿:芯片设计所需的EDA软件和IP核主要由英★✿✿、美企业提供★✿✿;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主要由美欧日企业主导★✿✿;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工厂则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★✿✿,国产化率相对较高★✿✿,但制造环节有向欧美回流的态势★✿✿。下游主要由汽车电子★✿✿、工业控制和消费电子三大市场构成★✿✿,由于MCU产品较为复杂★✿✿,种类繁多★✿✿,下游客户较为分散★✿✿,因此MCU产品的销售主要通过经销商模式向下游终端客户分销★✿✿。

  (1)MCU产业链上游主要可分为芯片设计及IP★✿✿、材料及设备★✿✿、晶圆代工及封测三大领域★✿✿,上游领域整体呈现技术密集和寡头垄断的特征★✿✿,整体议价能力较强★✿✿。芯片设计及IP供应商主要是EDA软件和 IP核授权商★✿✿,是芯片设计的底层基础★✿✿,主要由欧美企业垄断★✿✿。EDA软件是芯片设计的核心工具★✿✿,其主要由新思科技(美国)★✿✿、楷登电子(美国)和西门子EDA(德国)三家垄断全球近80%的市场份额★✿✿,国内方面华大九天★✿✿、华为等企业也在该领域积极布局★✿✿。CPU IP核决定了MCU芯片的底层架构和计算机指令规范★✿✿,这一领域主要由英国的ARM公司主导★✿✿,全球超过50%的MCU基于 ARM 的内核架构设计★✿✿;绝大多数8位MCU则基于Intel 8051设计★✿✿;以 RISC-V为代表的开源指令集由于其免费★✿✿、灵活★✿✿、指令集简洁等优势★✿✿,近年增长迅猛★✿✿,有望对ARM的地位形成一定挑战★✿✿。

  图 7 2022年全球IP授权收入市占构成(%) 资料来源★✿✿:IPnest★✿✿,芯智讯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图 8 2022年全球IP版税收入市占构成(%) 资料来源★✿✿:Ipnest★✿✿,芯智讯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(2)材料及设备供应商主要提供芯片制造环节所需的材料和设备★✿✿,主要适用于采用IDM模式的MCU厂商★✿✿,主要被美日荷巨头主导★✿✿。半导体材料主要包括硅片★✿✿、光刻胶J9九游会★✿✿、电子特气★✿✿、溅射靶材★✿✿、抛光材料等★✿✿,主要由美日企业主导★✿✿。半导体设备主要包括光刻机★✿✿、刻蚀机★✿✿、清洗设备★✿✿、封测设备等★✿✿,其中光刻机主要是由ASML(荷兰)垄断超全球80%的市场广东公式网★✿✿,日本的佳能和尼康则分食剩余的市场份额★✿✿。刻蚀★✿✿、抛光★✿✿、清洗等设备则主要由Applied Materials(美国)★✿✿、LAM Research(美国)J9九游会登录★✿✿,★✿✿、东京电子(日本)等美日巨头主导★✿✿。

  (3)晶圆代工及封测厂主要提供芯片的制造和封测环节★✿✿,对于采用Fabless模式的MCU厂商至关重要★✿✿。其中★✿✿:晶圆代工厂主要负责芯片制造★✿✿,2023Q2的CR6为台积电(56.4%)★✿✿、三星(11.7%)★✿✿、格芯(6.7%)★✿✿、联电(6.6%)★✿✿、中芯国际(5.6%)★✿✿、华虹集团(3.0%)★✿✿,CR6合计市场份额为90%★✿✿,行业集中度较高★✿✿,上游议价能力较强★✿✿。封测厂主要负责将代工厂生产的成品晶圆封装成最终的成品器件★✿✿,并进行可靠性的测试★✿✿,这一环节相对于晶圆代工门槛相对更低★✿✿,国产化率更高★✿✿,除了美国的安靠(Amkor)外★✿✿,主要集中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★✿✿。

  表 1 2023Q2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厂营收和市场份额排名(百万美元) 资料来源★✿✿:Trendforce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(1)MCU产业链的中游主要是MCU原厂★✿✿,按照商业模式可分为 IDM和Fabless模式★✿✿,前者主要以外资大厂为主★✿✿,国内企业则多采用Fabless模式★✿✿,更依赖晶圆代工厂支持★✿✿。全球MCU原厂以美欧日芯片巨头为主★✿✿,CR6高达83.4%★✿✿。2022年全球MCU市场主要由美欧日芯片巨头主导★✿✿,Omdia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前六大 MCU 厂商(意法半导体★✿✿、瑞萨电子★✿✿、恩智浦★✿✿、微芯科技★✿✿、英飞凌★✿✿、德州仪器)市场占有率高达 83.4%★✿✿。与之相对★✿✿,2021年国内 MCU(含消费级)市场85%被外资把持(2019年为94%)★✿✿,MCU总国产化率不足15%★✿✿,且多集中于消费级产品★✿✿;而作为最大下游市场的车规级MCU国产化率则不足5%★✿✿,仍有极大国产替代空间★✿✿。

  图 9 2022年全球MCU市场竞争格局★✿✿,CR6雄踞83.4% 资料来源★✿✿:Omdia★✿✿,英飞凌官网J9九游会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(2)MCU厂商依据是否自建晶圆生产线或者封装测试生产线分为 IDM模式和Fabless模式★✿✿,外资大厂均采用IDM模式★✿✿,国内 MCU 企业则以Fabless为主★✿✿。IDM模式又称全栈模式★✿✿,即企业将产业链垂直整合★✿✿,从MCU的设计★✿✿、制造★✿✿、封装测试到销售都一手包办★✿✿。该模式对企业的技术能力★✿✿、资金实力★✿✿、管理组织水平以及市场影响力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★✿✿,上述外资MCU龙头均采用IDM模式★✿✿,但部分90nm以上较高制程MCU受原厂产能限制一般也会外包给台积电等专业代工厂★✿✿。Fabless模式即无晶圆厂模式★✿✿,与IDM不同★✿✿,Fabless下原厂仅专注于MCU的研发★✿✿、设计和销售★✿✿,而将重资产的晶圆制造★✿✿、封装测试等环节外包给台积电★✿✿、日月光等专业的代工和封测厂商★✿✿。Fabless模式下★✿✿,企业无需大规模的资本开支★✿✿,资金门槛和运营风险也相对较低★✿✿,因此全球绝大部分MCU企业采用Fabless模式j9九游会 -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★✿✿,国内仅士兰微★✿✿、华大半导体以及台湾的新唐科技采用IDM模式★✿✿。

  图 11 MCU厂商Fabless模式下的采购及生产流程 资料来源★✿✿:公开资料整理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(1)MCU的下游应用极为广泛★✿✿,主要覆盖汽车电子★✿✿、工业控制★✿✿、消费电子★✿✿、计算与存储★✿✿、网络通信六大下游市场★✿✿,从全球来看★✿✿,MCU下游市场中汽车电子占比最高★✿✿。根据IC Insights★✿✿,汽车电子为全球MCU最大下游市场★✿✿,2021年市场份额占比达39%★✿✿,且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★✿✿,这与新能源汽车革命对汽车电子的需求和性能要求的提高密不可分★✿✿。2020年以来的汽车“缺芯”也一定程度推高了MCU的ASP★✿✿;其次为工业控制类应用★✿✿,占据全球25%的市场份额★✿✿,近年来占比相对稳定★✿✿,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是其主要驱动力★✿✿。剩下的36%依次是计算与存储(14%)★✿✿,消费电子(14%)以及网络通信(8%)★✿✿。

  图 12 2019-2021全球MCU下游应用市场规模构成 资料来源★✿✿:IC Insights,公开资料整理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(2)从国内市场来看★✿✿,MCU下游市场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领域★✿✿。根据IC Insights★✿✿,2020年国内MCU市场最大下游应用是消费电子★✿✿,占比26%★✿✿,而汽车电子仅占16%★✿✿。国内下游构成和全球相比差别较大★✿✿,这主要是由于 1)我国为世界工厂★✿✿,PC★✿✿、手机★✿✿、IoT★✿✿、家用电器等消费电子组装和制造环节高度集中★✿✿,因此国内消费电子相关的MCU需求量相对占比更高★✿✿;2)汽车电子MCU约95%的市场份额由美欧日IDM芯片巨头把持★✿✿,下游的整车品牌也常年由发达国家主导★✿✿,因此国内车规MCU自给率一直以来较低★✿✿,本土 MCU 企业较难打入★✿✿。但步入新能源汽车时代★✿✿,国产电动车品牌强势崛起★✿✿,多家国内MCU企业纷纷布局车规业务★✿✿,叠加2020-2022汽车电子缺芯所带来的机会窗口★✿✿,国内车规MCU的市场规模占比有望逐步获得提高★✿✿。

  图 13 2020全球MCU应用领域占比★✿✿:汽车电子最高 资料来源★✿✿:中国汽车半导体产业大会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图 14 2020中国MCU应用领域占比★✿✿:消费电子最高 资料来源★✿✿:IC Insights★✿✿,前瞻产业研究院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MCU是汽车电子不可或缺的核心元器件★✿✿。车规级芯片按功能主要可分为主控芯片(MCU/SoC)★✿✿,功率芯片(IGBT)★✿✿,传感器芯片(CIS)和存储芯片(Memory)四大类★✿✿,车规芯片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动力系统★✿✿、智能座舱及自动驾驶系统★✿✿。在汽车电子中★✿✿,小到车窗和座椅调节★✿✿,大至动力总成J9九游会★✿✿,车身控制★✿✿,电池电机控制★✿✿,整车热管理系统★✿✿,均有MCU的参与★✿✿。

  (1)汽车电子是MCU第一大下游市场★✿✿。根据前文图23所示数据★✿✿,在MCU的下游应用领域中★✿✿,汽车电子占比最大★✿✿,2021年市场规模约为86亿美元★✿✿,市场份额达 39%★✿✿,且呈现逐年升高态势★✿✿,是 MCU第一大下游市场和主要驱动力★✿✿。随着近年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★✿✿,汽车电动化★✿✿、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趋势使得汽车产业对电子元器件的需求水涨船高★✿✿,提高了汽车电子在新能源整车制造中的成本比重★✿✿,因而带动了汽车电子占整车成本的价值量比重近年来不断提高★✿✿。根据中商情报网预测★✿✿,预计到2030年★✿✿,汽车电子将占整车制造成本的近50%★✿✿。

  图 16 2000-2030E汽车电子占整车制造成本比重 资料来源★✿✿:中商情报网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(2)汽车“三化”革命重塑整车产业链★✿✿,MCU迎来新机遇★✿✿。在碳中和和汽车“三化”的大背景下★✿✿,全球各个主要国家均已对燃油车的禁售时间表做出了承诺★✿✿,电动车对燃油车的替代已不可逆转★✿✿。新能源车带来的对汽车能源体系的革命★✿✿,已经颠覆和重塑了燃油车的整车供应链★✿✿,传统燃油车时代的“三大件”(发动机★✿✿、底盘★✿✿、变速箱)如今已逐渐被高度电气化的电池★✿✿、电机和电控系统所取代★✿✿,而MCU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元器件★✿✿,也有望在汽车智能化趋势的大背景下获得价值重估★✿✿。

  (3)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给车规MCU带来强劲驱动力★✿✿。根据中汽协★✿✿,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.8万辆和688.7 万辆J9九游会 -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★✿✿,★✿✿,同比增长 96.9%和 93.4%★✿✿,产销量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★✿✿;截至2023年7月★✿✿,我国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达35.7%(同比提升11.2pct)★✿✿,未来替代空间仍非常广阔★✿✿。根据中国市场协会★✿✿,传统普通燃油车携带ECU(由MCU★✿✿、存储器★✿✿、传感器★✿✿、输入/输出接口等集成电路组成的电子控制单元)约为70个★✿✿,豪华燃油车ECU 约为150个★✿✿,而智能汽车由于智能座舱和高级别辅助驾驶等高算力需求★✿✿,其携带ECU数量会激增至约300个★✿✿,为普通燃油车4.3倍★✿✿,而每个ECU单元里至少需要使用一颗MCU芯片★✿✿。因此★✿✿,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加深★✿✿,MCU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多★✿✿,这也佐证了汽车电子在全球MCU下游构成占比逐年升高至近40%的原因★✿✿。

  图 18 2013-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以及增长率 资料来源★✿✿:中汽协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图 19 智能车ECU搭载数量是传统燃油车的4.3倍 资料来源★✿✿:中国市场协会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(1)车规级芯片工艺标准严苛★✿✿,质量要求极高★✿✿。汽车芯片工作环境复杂★✿✿,一旦失灵就意味着严重后果★✿✿,因此车规MCU对于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★✿✿。与消费和工业级MCU相比★✿✿,车规级芯片工作环境复杂多变★✿✿,具有高振动★✿✿、多粉尘★✿✿、多电磁干扰★✿✿、温度范围广等特点★✿✿,对温度耐受性要求一般在-40-155℃★✿✿,同时还要具备耐振动冲击★✿✿、高低温交变★✿✿、防水★✿✿、防晒★✿✿、抗干扰能力★✿✿。同时★✿✿,由于汽车生命周期较长★✿✿,产品工作寿命要求为15-20年★✿✿,供货周期要求也在 15年以上★✿✿,因而对产品不良率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极为严苛的标准★✿✿。

  (2)车规芯片认证的标准严格★✿✿,流程漫长★✿✿,门槛较高★✿✿,但产品生命周期也较长★✿✿。汽车芯片在进入整车供应链前★✿✿,须同时满足AEC-Q100★✿✿、IATF16949和ISO26262的三大车规标准★✿✿:在设计阶段★✿✿,必须严格遵循ISO26262的功能安全标准★✿✿;在流片和封装阶段★✿✿,AECQ和IATF16949则是必须满足的标准★✿✿;而在测试阶段★✿✿,需遵循AEC-Q100/Q104进行测试★✿✿。

  (3)由于车规MCU厂商多采用Fabless模式★✿✿,因此主要适用于 AEC-Q系列和ISO26262两项认证★✿✿。其中★✿✿:AEC-Q系列主要对元器件进行可靠性测试★✿✿,涵盖Grade 0至3四个等级★✿✿,其中Grade 0 级的工作温度范围达到了-40至150度★✿✿,是进入汽车前装市场的准入“门票”★✿✿。ISO26262标准覆盖了从概念设计★✿✿、产品开发★✿✿、批量生产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所需的失效防治技术和管理流程★✿✿,以确保芯片符合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(ASIL)★✿✿。根据危险事件严重度★✿✿、暴露率和可控性等指标★✿✿,ASIL被分为A到D四等★✿✿,其中ASIL-D为最高等级★✿✿,对功能安全要求最为严格广东公式网★✿✿,QM则表示不具有功能安全风险★✿✿。综上★✿✿,车规级芯片认证过程困难重重★✿✿,周期较长★✿✿,从流片到量产出货★✿✿,往往需要2到3年的时间★✿✿。然而一旦成功打入整车供应链★✿✿,就能享受至少10年以上的供货周期★✿✿,从而和下游车厂建立深度绑定★✿✿。

  (1)消费电子是国内MCU第一大下游市场★✿✿,应用领域极为广泛★✿✿。我国作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大国★✿✿,PC★✿✿、手机★✿✿、家电J9九游会入口★✿✿,★✿✿、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制造和组装环节高度集中★✿✿,对于消费级MCU的需求量较大★✿✿,因此消费电子目前仍为国内MCU最大的下游市场★✿✿。消费级MCU凭借其低功耗★✿✿、高性价比★✿✿,低延时等优势★✿✿,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★✿✿、智能家居★✿✿、可穿戴设备等应用场景★✿✿。

  (2)消费级MCU需求持续增长★✿✿,有望成为百亿级市场★✿✿。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★✿✿,我国消费电子产业对MCU的需求规模自2015年以来一直呈现稳步上升态势★✿✿。随着5G的普及★✿✿,AI和IoT等新兴技术的赋能★✿✿,消费电子产品智能化和网联化程度将不断提高★✿✿,从而带动消费级MCU蓬勃发展★✿✿,预计到2026年★✿✿,我国消费电子MCU需求规模将有望达97亿元★✿✿。

  图 21 2015-2026E 中国消费电子 MCU 需求规模及预测(亿元) 资料来源★✿✿:前瞻产业研究院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(1)MCU是IoT实现智能化操作的核心元器件★✿✿。IoT(Internet of Things)即物联网★✿✿,是一种技术概念★✿✿,其核心是指将物理世界中的各类设备(如家电★✿✿、汽车等)连接到互联网★✿✿,以实现数据的采集★✿✿、交换★✿✿、通信★✿✿、运算和远程控制★✿✿,从而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应用★✿✿。IoT技术的实现在硬件层面主要依赖传感器(感知层)J9九游会★✿✿、无线通讯模组(网络层)和MCU(应用层)三大核心模块所构成的嵌入式系统★✿✿,其中MCU作为嵌入式系统的“大脑”★✿✿,主要负责对传感器输入的温度★✿✿、距离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★✿✿、逻辑运算★✿✿,并最终达成各类控制功能的实现★✿✿,因此MCU是IoT实现智能化操作的核心元器件★✿✿。

  (2)全球IoT市场空间广阔★✿✿,设备连接数量不断增加★✿✿,有望带动 MCU 需求上升★✿✿。根据Statista★✿✿,2022年全球IoT市场规模约为 9700 亿美元★✿✿,同比增长 25.4%★✿✿,预计2028 年有望突破2万亿美元★✿✿,未来5年CAGR 达13.6%★✿✿。从设备连接数量来看★✿✿,2022年全球IoT设备连接数约为131亿台★✿✿,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接近300亿台★✿✿,未来5年CAGR达9.0%★✿✿。我们认为随着5G网络的普及★✿✿、AI 技术的赋能以及万物互联需求的催化★✿✿,消费电子产品智能化★✿✿、网联化★✿✿、集成化的趋势愈加明确★✿✿,而MCU作为实现数据采集分析★✿✿、远程智能控制★✿✿、互联通信和执行输出的重要硬件★✿✿,其需求量和价值量都有望得到显著带动★✿✿。

  (1)智能家居有望颠覆传统白电产业★✿✿,是IoT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主要驱动力★✿✿。智能家居(Smart Home)是指将家中常用的各类设备★✿✿,如照明★✿✿、音响九游会★✿✿、冰箱★✿✿、彩电等硬件★✿✿,通过嵌入式的IoT系统连接网络★✿✿,以实现家居设备的互联互通★✿✿、自动控制★✿✿、远程控制★✿✿、语音控制等智能化操作★✿✿,从而提高人们居住舒适度★✿✿、便捷度的一种智能硬件解决方案★✿✿。与传统家电相比★✿✿,智能家居智能化★✿✿、网联化★✿✿、集成化特点显著★✿✿,其融合了IoT★✿✿、云计算★✿✿、人工智能等技术★✿✿,对传统产品有着颠覆性的功能和体验★✿✿,因此其对处理器芯片★✿✿、传感器芯片★✿✿、通信连接芯片的性能和数量需求有着显著的提升★✿✿,这意味着 MCU所承载的功能愈加复杂★✿✿,所需的外设接口更加丰富★✿✿,主频★✿✿、Flash★✿✿、RAM等性能规格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★✿✿。

  (2)MCU在智能家居设备中应用广泛★✿✿,带动消费级MCU需求提升★✿✿。MCU智能家居设备中主要运用于诸如电容式触摸感应接口★✿✿、触摸屏接口广东公式网★✿✿、摄像头接口★✿✿、不同模拟传感器输入检测★✿✿、USB接口以及电池充电与监控等众多功能的实现★✿✿,可广泛适用于智能家居的各类场景随着物联网★✿✿、云计算和AI等技术的推动★✿✿,智能家居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J9九游会★✿✿,从而驱动消费级MCU需求和价值量随之提升广东公式网★✿✿。

  表 6 MCU在不同智能家居设备中的应用和典型产品示例 资料来源★✿✿:公开资料整理J9九游会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(3)我国智能家居渗透率尚不足20%★✿✿,对比欧美发达国家30%以上的渗透率仍有较大追赶空间★✿✿。从国家来看★✿✿,Statista统计 2022 年全球智能家居渗透率在30%以上的国家主要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★✿✿,中国智能家居渗透率尚不足20%★✿✿,东南亚只有马来西亚★✿✿、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超10%★✿✿,非洲各国渗透率均低于10%★✿✿,非欧美国家总体仍有较大的追赶空间★✿✿。我们认为随着未来智能家居的体验不断升级★✿✿,消费者对万物互联的需求不断提高★✿✿,叠加米家★✿✿、华为等科技厂商在IoT和智能家居领域的积极布局和用户培育★✿✿,我国智能家居渗透率将有望持续提高★✿✿,从而不断为消费级MCU注入新的驱动力★✿✿。

  图 24 2022年全球各国智能家居渗透率对比(10%) 资料来源★✿✿:Statista★✿✿,艺恩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工业4.0时代★✿✿,工业自动化市场增长空间广阔★✿✿。工业4.0是 2013 年由德国首先提出★✿✿,其本质是将计算机★✿✿、物联网★✿✿、大数据★✿✿、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★✿✿,将制造业从生产要素驱动向数据驱动★✿✿、智能化★✿✿、高度自动化的方向转型★✿✿,被称为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★✿✿。工业自动化是工业4.0的核心★✿✿,其本质是指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在无人工干预前提下★✿✿,按预期目标实现测量★✿✿、操纵等信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的统称★✿✿,是涉及机械★✿✿、微电子★✿✿、计算机★✿✿、机器视觉等领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★✿✿。根据Statista★✿✿,2022年全球工控及自动化市场规模达2343 亿美元★✿✿,预计2026年将达到3396亿美元★✿✿,未来 4 年CAGR达9.7%★✿✿。随着我国人口红利趋缓★✿✿、劳动力成本上升★✿✿,老龄化程度提高★✿✿,工业自动化已成为我国在制造业重点发力的领域★✿✿,也是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手段★✿✿。根据中国工控网★✿✿,2021年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达2530亿元★✿✿,预计2023 年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将增长至3115亿元★✿✿,增速高于全球★✿✿,未来前景广阔★✿✿。

  图 25 2020-2026E全球工控和自动化市场规模(亿美元) 资料来源★✿✿:Statista★✿✿,艾媒智库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图 26 2017-2023E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(亿元) 资料来源★✿✿:中国工控网★✿✿,中商产业研究院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(1)工业控制系统的三大支柱是PLC控制器★✿✿、仪表和电机/变频器★✿✿,MCU是其中的核心★✿✿。一个典型的工业控制系统通常由监视层★✿✿、控制层和现场层三大架构组成★✿✿,其中★✿✿:

  1)监视层主要由ERP 软件★✿✿、报警系统和数据存储系统构成★✿✿,负责监视生产过程★✿✿,对设备★✿✿、数据进行实时监测★✿✿,从而确保生产稳定性和安全性★✿✿;

  2)控制层主要由PLC控制器★✿✿、DCS控制系统★✿✿、通信设备和控制软件组成★✿✿,负责将监视层的指令转化为实际的参数调整★✿✿、设备启停等控制操作★✿✿;

  3)现场层主要由传感器★✿✿、仪表★✿✿、电机/变频器构成★✿✿,负责接收控制层发来的指令并实际执行工业过程★✿✿,实时监测参数并将数据传递给控制层和监视层J9九游会★✿✿,确保工控系统的稳定运行★✿✿。在工控系统中★✿✿,位于控制层的PLC控制器★✿✿、现场层的电机/变频器通常被认为是三大核心支柱★✿✿,决定着工控系统的整体性能★✿✿,而MCU作为这些设备的核心控制器★✿✿,可用于处理各类信号的输入输出★✿✿、读取和分析各类参数★✿✿,控制电机转速和功率等★✿✿,是实现工业控制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关键部件之一★✿✿。

  图 27 典型工业控制系统的架构组成 资料来源★✿✿:《新工业★✿✿、智物联》半导体智能制造研讨会★✿✿,华大半导体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  (2)全球PLC市场稳步增长★✿✿,国产替代大有可为★✿✿。根据亿渡数据★✿✿,202 年全球PLC市场规模为112亿美元★✿✿,预计到2026年有望达到131亿美元★✿✿,未来四年CAGR约为3.37%★✿✿。2021年中国 PLC 市场规模约为154亿元★✿✿,预计2026年有望达到193亿元★✿✿,未来4 年CAGR达4.65%★✿✿,高于全球增速★✿✿。从市场份额来看★✿✿,当前我国 PLC市场仍由国外龙头企业主导★✿✿,西门子★✿✿、三菱★✿✿、欧姆龙★✿✿、罗克韦尔总共占据70%的市场份额★✿✿,台达★✿✿、汇川技术★✿✿、信捷电气等国产 PLC 企业尽管仍有差距★✿✿,但在小型 PLC市场已逐渐展现竞争力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★✿✿。★✿✿,随着未来国产PLC企业市占率逐渐升高★✿✿,有望加快国产MCU/嵌入式 CPU 企业在工控领域的导入★✿✿。

  图 28 2017-2026E中国PLC市场规模及预测(亿元) 资料来源★✿✿:亿渡数据★✿✿,东海证券研究所

相关文章